【精选】高中故事作文汇编七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故事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名字叫《一个独生女的故事》,我看着那感人的一幕幕,忍不住伤心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张鸣鸣。她曾经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可不曾想爸爸突发脑溢血,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家里从此失去了顶梁柱,却少了快乐,本来就有心脏病的妈妈,整日以泪洗面,几乎到了崩溃边缘。鸣鸣想,自己说什么也不能再失去心爱的妈妈,便向妈妈保证要照顾好妈妈,支撑起这个快要塌下来的家。
每天放学,鸣鸣都要去买菜、做饭,安顿好妈妈后再写作业,因此,她常常要熬得深更半夜才能去睡觉。妈妈要补身体,她就忍痛杀掉了心爱的鸡——毛毛,妈妈的脚很凉,她就给妈妈暖脚,买了西瓜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给妈妈。鸣鸣是多么关心、爱护他的妈妈呀!
这部电影很让我感到,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鸣鸣的妈妈又犯了心脏病,可氧气袋却没有氧气了,鸣鸣便冒着大雨跑到医院灌氧气,等到医院时浑身都湿透了,她没有哭、没有怨,只是央求护士快一点,妈妈在家急着用。妈妈得救了,自己却病倒了。鸣鸣的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啊!
现在的儿童大都变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少爷,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都不做,整天就知道大喊大闹、大哭大叫,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易,更谈不上孝顺了。我们真的不应该这样。
我建议大家都要看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这部电影,要像鸣鸣一样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生活,不要让父母做所有的家务活,帮家人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不再操我们的心!
我的爸爸十分喜欢书,大概是身教重于言传吧!我和书从小就有不解之缘。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它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闪着智慧的光彩,每当我走进书架,它们都微笑着招手。
一晃儿,我就读五年级!我和书已经是老朋友了,他带给我太多的喜怒哀乐……
我曾经读过一本叫《意林》中的《聪明的乌鸦》一文,讲述了美国的乌鸦被一群美国著名学校的学生打骂,并在乌鸦身上做上记号,希望这些乌鸦都有自己做的标记。20年以后,他们回到中学去看望自己的老师,一群乌鸦在他们的头上,呱……地大叫,这群人想到自己这几年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当其中一人发现,领头的那一只乌鸦是曾经被自己做过记号的。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乌鸦并不是现在人称的“乌鸦落在猪身上”,现在我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书中的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我总是在这些人物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
我曾读过《郑和下西洋》,这篇历史故事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叫朱棣,年号永乐。当年他派马和下西洋开辟海上商贸之路,马和做了许多对大明朝有巨大贡献的事,永乐为了表彰他,给他赐姓“郑”于是马和就改为郑和。
我还曾读过《朱元璋》,他原名朱重八,年少时就痛苦地失去了家人,一生经历了很多事,做过和尚、当过乞丐,与劳苦大重造过反,最后通过努力当上了皇帝,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历史人物。
我和书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忘记烦恼,心变成书中的小鸟,轻盈地飞翔,在书的天空,心变成鱼儿,自由地在河中游着,书让我微笑、让我流泪、让我陶醉,带给无穷的乐趣,带给我许多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
突然发现有些时间没看见他了,只是今日他与我又一个擦肩,让我不得不注意到他的存在。总是那么仓促,仿佛与外格格不入,我在路旁悠闲行走时,他正端着一个饭盒,用那双单薄瘦弱的双腿奔跑。他确实有种气质,那种让每个人都生得怜悯的旗帜,像在学校里唯一一个清洁工老人,以为同学指着他说:“真可怜!”而他在这个寒冷穿的竟比那个清洁工老人更要单薄。我在思考,他导电是如何的一个人物,但他却不像是迷一样的人,没有电视里的任务般拥有诡异的笑容,也没有深邃的眼神,只是一个在路上为一件很匆忙的事情不停催促着的老人。
第一次看见他时,他也是拿着一个饭盒,从食堂出来,那时正下着雨,他一直在跑,身高不过1.5左右,两条腿太细,穿着双黑色布鞋,两只鞋不断在水泥地上摩擦而发出声响,他大概是劳累到脚也抬不起太高了。我认为他是因为雨天没有雨具而不得不跑的缘故,没有多想,他让我心情有些凝重,我仿佛已成为他的什么亲人,让我生了太想帮他的欲望,而我始终没那么去做,知道他消失在我的视线内。
后来几次都在院中看到他,还是从食堂出来,端着饭盒,保持着原先那么仓促地跑着,而这些天即便是晴空万里,他依然是不得变化地奔跑。这样不因季节而改变的行为让我对他起了较为大的兴趣。我本人对这种事情时常都抱有探索的精神去寻求,只是每次都不会有任何实践。
我一直在他后面走着,他一直匆忙地跑到在我家后面一栋单人公寓里消失,我不愿紧跟在他的后面,只是回了家中。知道那边有个守门处,还知道有个老年活动中心,至于楼里住的全是设计院里工作的单身之人。
我喜欢用猜测的方式来解决对他的种种不解,当把所有的可能都摆开之后,我恐怕也难寻真解。
或许他是个父亲,在为自己还未成家立业的孩子打饭,怕他饿着,便匆忙起来。我想如果是这样的猜测也是不为过的,现在80后孩子一向是在追求自己的满足和需要,这一点是好的,只是一些人仍是太过于在意自己而让年迈的父母为其担心,还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劳烦到年迈的父母为他们服务,这样的事情或许我没有理由去过多评判,因为我想不到等我以后是否也会有如此的行为,那时我又该如何去面对我在此刻所说的每句?但我仍坚持长大之后独立是要完全的,不能因为自己在赚钱就不在乎让父母再为你奔波操劳。这样的后悔只有他们彻底离开你之后才能明白,而那时再明白恐怕不会再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或许他只是在那栋楼里的守门人,他打的饭也只是给他自己,他的如此匆忙也是为了快些到达自己岗位,管理好楼内的秩序。如果是这样的猜测我认为要更准确一些,但若真是如此,却要比上种猜测更悲哀些。他在这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没有,只有他一个人,这么老了,却还要有一份工作,靠自己的力量去养活自己,这种悲哀却也是很伟大的。他的亲人又在何方?他的后代或许是儿子。但可能已在为自己的孩子学业操劳,与自己的妻子甜蜜,很难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他的后代也可能是女儿,而那女儿可能在被自己的丈夫管制,在打拼自己的事业,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很难想起自己还有个其貌不扬的父亲。也许他的妻子早逝,他拉扯儿女成长,成才,之后儿女奔赴前程,他只好自己找份工作,因为太爱子女,所以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不成为子女的负担,靠自己的力量来生活。
我的猜测只能进行到这里,这样的猜测不时创作,所以我们必须贴近生活,而当我贴近生活却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残酷。老人是一个让人怜惜的角色。我几日前因情写下了《可怕的苍老》,里面是因为姥姥患了老年痴呆而成为儿女的负担,儿女都在为她操劳,而她却什么都不知,虽然有时后代们会异常恼火,而始终没有放弃她。而他却可能没有亲人的特别关照,尽管他保持清醒却不醒却不曾在晚年感觉舒适。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但当我们读多了一些自我的随笔和小说之后,我们还能想到这些吗?90后成长中的孩子,现在我们追求理想是正常的,可是我们追求之中不能忘记思考,不能忘记这个世界里除了理想还有真情,这种真情不是众人追捧的爱情,也不是让人信奉一生的友情,这只是已被些人远离的亲情,这种情不能总是感天动地,却始终让人易落眼泪!
他是怎样的老人?我如今仍不知,我大种种猜测是源于他仓促的步伐,瘦弱的背影。他仍不是迷一样的.人,但一定是有故事的人,如果我们能知道,能听到,一定受益匪浅。
这是我与姑姑断绝母女亲情的那一刻拍下的。 小时候我从姑姑家长大,那里有亲爱的爷爷奶奶,邻居家有可爱的小姐姐有慈祥的“爸爸妈妈”,有哥哥姐姐……在那时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两岁的时候,我妈妈突然改变了主意,向姑姑要回我,在那时,爷爷奶奶哭了,“爸爸妈妈”哭了,邻居家的小姐姐也哭了,我哭了,就连一向不同情我的老天爷也哭了—那天下起了雨。
但我妈妈似乎并不同情这一切,它还是要回了我,从此,我姑姑成了一个泪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变了,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女孩。 妈妈要回我后的几天(也就是一个星期)后,我姑姑再次来到我家,对我妈妈说:“他爷爷奶奶想她了,让我把她接回去住几天吧。”妈妈没有同意,也许是因为他怕再次失去我吧! 当我们吃饭时,姑姑偷偷地把我抱到了自行车上向家中驶去,在路上,我说:“妈快走,俺娘追上来了。”这使姑姑哭笑不得。 但不到几分钟,我妈妈赶了上来……
妈妈,你为何把我要回,你为何去伤害一个好好家庭呢? 我好向往以前的生活。
月是故乡明,河南是他们的故乡,是全家人日日夜夜魂牵梦绕的地方。
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一家人背井离乡逃到了山西来避难,定居一个小镇上,父亲开荒耕种,母亲纺棉织布,兄弟两个一奶同胞,哥哥十三岁,经常带着六岁的弟弟,一起到集市看庙会,一起到河里去抓鱼。一家人过起了相对安祥平静的生活。
一天晚上,突然间“啪、啪”的枪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一家人,也打破了山村的寂静,日本鬼子进山了。从此这里便远离了安宁,再也看不到葱郁了庄稼,看到的是尸骨遍野,听到的军队经过的马蹄声和枪炮声。
在这里居住的一多半是河南人,随着战乱的开始,他们开始陆续返乡,一天晚上,兄弟两个听到了父母的对话。
“看来我们也得赶快回去了,不然的话就会饿死在这里。”父亲说。
母亲说:“我赶快收拾一下,过了八月十五,咱们就回河南。”
兄弟两个听后,非常振奋,要回老家了,哥哥和弟弟躺在一个被窝里,兴奋地睡不着觉。
“哥,离八月十五还有几天呀?”弟弟满怀希望地问到。
哥哥在床头拿起一根小木棍,在墙上开始划道道做标记,“你每天擦去一道,擦完了,我们就该回家了。”
弟弟很高兴,眼神中仿佛已看到在老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下和以前的小伙伴们玩耍的情景。
从此,兄弟二人,每天都要到村口,看一看回家的方向,认一认回家的路。弟弟很认真地从墙上擦去一道,企盼着八月十五的到来。
田地已不能再耕种了,家境越来越难,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父亲也生病了,想到还乡还要走十几天的路程,迫于无奈,父母商量着,最后只好决定把老二送给一个大户人家,留在山西。
一天,一个陌生人送来了一斗小米,算是和弟弟的交换。母亲给弟弟找来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干净衣服,说:“明天就要回老家了,娘怕你走不动,让你搭别人的车先走。”说完后扭过脸去,泪水已经涌出了她的眼眶。
弟弟哪里知道,这斗小米意味着母子即将分离?随着陌生人和娘一块儿来到了村口,看着路走的方向,弟弟忽然说:“娘,这不是回家的路,回老家是这个方向。”他用手指着那条闭着眼睛也能摸着的路。
娘听后,心如刀割,哽咽着说道:“你先和这个叔叔过去,明天、明天娘就来接你。”说完后搂着弟弟在他的额头深深地亲了一口。
弟弟不知是计,就被陌生人拉走了。
第二天,就是八月十五了,哥哥不见了弟弟,就追问母亲,母亲用手指着家中那刺眼的一斗小米,眼泪顺着脸庞滑落。他明白了这一切后,嚎啕大哭,对父母说:“我宁愿自己留下来,也不愿把弟弟送人,娘,我不怕吃苦,我会把弟弟背回去的……”
不顾父母的劝阻,哥哥找到了那户人家,看到弟弟正满脸泪痕扒在门缝向外眺望,远远看到哥哥的到来,弟弟大声哭喊着:“哥,带我回家,我要回河南,我要回老家,我要见娘……”
八月十五到了,明天就要回河南老家了,可全家人却沉浸在悲痛之中,苍天也好象在为亲人的分离而悲伤,月亮悄悄地躲了起来,黑暗的天空中只有细雨在飘。
故事中的哥哥就是我的父亲,留在山西的弟弟就是我的叔叔。
我的成长路上,最令我难忘的是我学骑自行车的场景,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记录着那时的点点滴滴。
我是上二年级真正学的骑自行车,那时候许多比我小的孩子都会骑了,每当下午放学后小伙伴们都把自己的车子骑出来,坐在车座位上,扶着把手,双脚飞快地瞪着,有时候还站在车子上,两只手撑着车把手,甚至有的人还能手离开车把,悠然自得地向我打招呼,有的还故意把车撞向我,就在将要碰到我的一霎那,忽然调转车头,一溜烟不见了踪影。我不知所措地像个摆设似的立在旁边,目光追随者这些自行车,羡慕极了。
那时我也有一辆自行车:金色的外衣,银光闪闪的车把手,小巧的车轮,清脆的铃声,她总是歪着头斜撑在地上。我用手抚摸着光滑的车身,回想着白天的场景,就下定决心要把自行车学好,跟小伙伴们一起在路上驰骋,想想这令人激动的画面,我高兴地笑出了声。
第二天,我推着自行车,在爸爸的陪伴下,找了一处空旷的场地练了起来。阳光下的自行车,越发地耀眼,就像一匹骄傲的马驹,高傲的昂着头,似乎在向我得意的挑战。我小心翼翼地坐在车座位上,用两只脚撑着地,生怕她会歪倒。在爸爸的鼓励下,我蹬起车子,慢慢地骑着,而且骑得很稳。我开心地回过头去,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却发现爸爸正在弯着腰为我扶着车子,才不至于歪倒,真是空欢喜了一场!我回过头来,发泄地使劲瞪着车子,一个劲地往前冲,心里想着:“反正不会倒,有爸爸在后面扶着呢!”于是我放心大胆地骑了起来。刚开始我听见了爸爸的脚步声,渐渐地脚步声越来越远,我不敢抬头,心里却忐忑不安:难不成爸爸坐在了车子后面?可是车子并不沉呀,难道……我不敢再往下想,想停下车子,可是这正是一条下坡路,车子的手刹不太灵活。自行车就像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一直向前狂奔,我害怕地紧抓车把,手心出了汗,这时候我听见爸爸远远地在后面喊:“刹车!快停下!”原来爸爸在我骑了一段路之后就把手松开了,我使劲抓着手刹,车子一歪,撞在了墙上,不过总算停了下来,我的手臂擦伤了点皮,但我一点也没觉得痛,反倒骄傲地觉得这是胜利的象征。想象着自己在下坡路上不受控制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帮我扶起车子,拍打去身上的灰土,“不错呀,在我没扶的时候骑了这么长一段路,说明你已经学会一半了,再接着来吧!”我继续骑上车子,信心倍增。“爸爸,我自己试试,不用你扶了。”我自我感觉良好地坐在车座上说。可是,车
子摇摇晃晃,一点也不平衡。爸爸见状,笑着说“还是先练好平衡再说吧,可不能得寸进尺呀!”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又骑了几圈。不一会儿,平衡就掌握了,自行车在我的控制下,运转自如。我又练习了几次,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就被我驯服了,变得温顺起来,乖巧地听从我的指挥。它站在金色的阳光之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片段,在以后的征途中我将快快乐乐、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守株篇
我每天在这里守株待书。怎么,你不信我能等到书来?有一次我在树下打盹,醒来的时候身边就有可一本书。书是好东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决心等到书来,书不来,我不走。
我就倚在树下,孔老头子走过,“逝者如斯头,不含昼夜。你为何在树下,坐等时光流逝?”我不屑一顾:“孰为汝多知乎。”孔老头子叹而远去。
欧公又近,“书虫之意不在书,而在天地之间也。”我忿然,“你懂个屁。”他也无奈而去。
一会儿,见培根老先生徐步而来,我十分敬畏他,便欣然走上前去。谁知他对我怒目圆睁,“读书可以增才干,而增才干并不全靠读书。”
我似懂非懂,常言道生活处处是书,我真不该守株待“书”。
刻舟篇
昨日考试“满江红”,父亲“怒发冲冠”,母亲“潇潇雨歇”,我也“仰天长啸”,感叹一声“无人知我”,即手持一书,离开家门。我坐在“遗忘号”的小船里,船漂泊在江心上,谁知那心爱的《精品散文》也耐不住一江出春水的诱惑,扑通一声跳进江里无情的舍我而去。我痛心疾首,在船上它跳下去的地方刻下一道深深的痕,整天对它日思夜想。
原来书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哪怕我考不好,哪怕有人为了它要“怒发冲冠,潇潇雨歇”,我也心甘情愿。
愚公篇
我坚信若持之以恒,终将有所成。于是请求天神将棋盘第一格摆一本书,第二格摆两本书,第三格摆四本书,这样摆六十四个格子送给我。天神高兴地说:“小意思。”于是一挥手,把二十多位数字的书全给了我。
我读书不止,任凭那智叟的嘲讽,年且九十,终于将那些书读完,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另一半——读书要持之以恒。
终结篇
墨水爱上钢笔,钢笔爱上稿纸,稿纸又钟情于订书机。他们一起找到了我。我听他们倾诉,不耐烦了,干脆将他们合成一本书,慢慢讲述这些青葱岁月里的书香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